日曆

« 2024-05-04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RSS訂閱

朝鮮戰爭砥平里之戰敗于貪吃

2011-02-15 12:08:49 / 個人分類:軍事資訊

  朝鮮戰爭砥平里之戰是中、美雙方非常重要的一戰,號稱朝鮮半島戰爭的第二轉折點。但志愿軍不僅被打敗,而且敗得非常慘烈,為此美、韓大筆書寫其戰果,炫耀其戰績,并于戰后50周年紀念時,美軍還大肆紀念砥平里之戰。這些充分說明砥平里一戰志愿軍敗得很悲、很慘。
  為此很多軍事愛好者傳文各抒己見,暢言失敗之原因,有的分析戰前韓與鄧兩位將軍關于先打橫城,還是先打砥平里之爭;有的具體剖析砥平里之戰的失敗原因。他們雖然都談及到失敗的原因,但不太全面。我認為:砥平里一戰失敗原因是戰略指導思想的錯誤。關鍵問題是誰最后決定打橫城?以及為什么要先打橫城的原因?韓、鄧只有建議權,可沒最終決策權?至于砥平里失敗的具體戰例剖析那屬戰術討論范疇,本文將不糾葛此論。下面我們就從戰略指導思想來分析分析砥平里一戰。
  此戰戰爭背景1950年12月29日5時志愿軍100多門火炮向38線以南轟擊,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打響,1月4日傍晚攻戰漢城,1月8日戰領37線后,彭德懷在糧、彈無法供給的情況下,下令停止進攻轉入防御。
  1月15日喘過氣來的李奇微徐徐發動了“獵犬行動”,向志愿軍陣地進行試探性的進攻。發現志愿軍反擊差強意,得寸進尺的李奇微便于1月25日開始,不依不撓地發動了猛烈的“霹靂行動”,向休整的志愿軍展開大規模進攻。為此,彭德懷不得不命令休整、待補給的志愿軍迎戰美軍。戰略是“西頂東放”,這是什么戰略目的?顧名思意是說:西線阻擊,東線撤退。戰略目的是用西線死亡阻擊戰術,從而爭取時間,換來東線的志愿軍后撤,讓東線部隊補充糧、彈。“西頂東放”的戰斗就是被稱之為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是被動進行的,是李奇微逼迫打的一次戰役。
  西線阻擊戰西線阻擊戰是由韓先楚總指揮,50軍和38軍兩軍負責阻擊美軍。曾澤生軍長于30日率領50軍在漢江以南修理山陣地上堅守阻敵。50軍在硝煙和烈火中,用血肉之軀苦苦堅守七天。當滿身硝煙的曾澤生到志司復命時,彭德懷緊緊握住將軍的手說:“50軍打得好,你指揮得好,我給你補2萬兵(慘!),蘇式武器來了,50軍優先換裝。” 而38軍在東、西線結合部的陣地上死亡阻擊美軍,更慘烈。2月7日所有的志愿軍和人民軍全部撤過漢江,江南只剩38軍孤軍阻擊美軍,那是多么慘烈的戰斗啊! 在38軍陣地上,天上有飛機轟炸、地上有數不清的各型火炮飽和轟擊,美軍一波又一波的沖鋒,38軍傷亡十分慘重,已經到了消耗不起的地步。
  于是彭德懷電令:東線總指揮鄧華務必于2月11日前發動東線反擊。
  反擊?當然這種反擊性質是被迫反擊,是38軍在阻擊中產生危機的情況下,無奈作出的反擊計劃,也就是說此反擊是要在無準備的情況下進行,“西頂東放”戰略方案中卻沒有這項內容。試想,東線部隊已經后撤100多公里,已到達了休整目的地。現在部隊極度疲憊,并且戰士的糧、彈還沒補足,卻又要匆匆從返前線,去參與東線反攻戰。這些戰前不利因素本身為反攻就潛伏下失敗的陰影。為此前線人民軍用節節抗擊的方式,掩護東線集團的開進和集聚。但此時的志司內部卻為反擊戰略目標的問題發生了分岐,補給不充分的、疲勞的東線集團兵力只允許攻擊一個目標,那么是先打橫城,還是先打砥平里?
  問題由此來了,彭德懷舉棋不定,只好分別致電鄧華和韓先楚。鄧華說:“要先打橫城,理由是可以有把握大量殲敵,如果先打砥平里,東西線敵軍往后一縮,我軍又追不上,還是個擊潰戰。” 理由確實充分。而韓先楚則認為:“要先打砥平里,因為西線付出那么大的犧牲就是為了給東線反擊造勢,而東線反擊的目的是要打開缺口迂回西線美軍側翼,然后迫使李奇微全線后撤以穩定戰局。從這個戰役目的出發,砥平里才是轉換戰局的關鍵所在。打下橫城,不管殲敵多少,都只是個戰術勝利,打下砥平里才可以改變全局。”(以上橫線是摘于《志愿軍戰事珍聞全紀錄》)

相關閱讀:

TAG: 軍事資訊

我來說兩句

-5 -3 -1 - +1 +3 +5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