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吃齋了! *

    2012-04-20 16:35:25

    试管营养液喂出来的牛排你吃吗?如果是为了挽救地球呢?

    英文中有一个表达,what’s the beef,直译是“什么是牛肉”,意思是你有什么抱怨不满的。

    眼下,许多生物科学家正在实践着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争先第一个重新为“牛肉”定义。

    “种”出了第一片肉

    荷兰科学家领先一步。荷兰马斯特里赫大学(Maastricht University)伯斯特教授(Mark Post)已经自豪的向全世界展示了他“种”出的第一片“肉”。

    玻璃器皿中的“肉条”只有大约2厘米长、1厘米宽、2毫米厚。灰不灰、黄不黄,与红润光鲜的牛排、里脊很难产生联想。

    但它是从牛身上采取的干细胞开始的。干细胞在由氨基酸、蛋白质、类脂化合物、荷尔蒙和糖分等构成的营养液中,成长为肌肉细胞。这些肌肉细胞逐渐形成薄薄的肌肉条。

    从牛身上采取的干细胞到玻璃器皿中的肌肉条,伯斯特教授和他的实验小组花了5年的时间。


    荷兰科学家伯斯特教授已经向全世界展示了他“种”出的第一片“肉”。

    20万英镑的汉堡包

    在伯斯特教授的实验室里,数千条这样的肌肉条正在营养液中成长。肌肉生长需要不断运动,伯斯特就用电流刺激这些肌肉条不断做反射运动。

    伯斯特教授自信的宣布,到今年10月份,可以“收获”实验室里的3000条肌肉条。这些肉条将与人造脂肪混在一起,压成肉饼,用来烤制世界上第一个人造肉汉堡包。

    伯斯特教授已经邀请了一位明星大厨来烤制汉堡包,他说,它将看着像肉,感觉像肉,希望吃起来也像肉。

    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它将是世界上最贵的汉堡包。伯斯特教授的“人造肉”工程已经花了20万英镑。

    听上去像是恐怖科幻电影中走火入魔的疯子?其实,伯斯特教授很清醒,他的科学目标也很明确:制造出与自然动物肉“在生物意义上没有任何区别”(biologically indistinguishable)的人造肉。

    一旦实现了这个目标,它对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产生的影响将无法估量。

    祖先创造的产肉方式不可持续

    驯化、饲养牲畜,是人类祖先最早掌握的技术之一,也是人类告别荒蛮、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

    何苦要在实验室里“种”肉呢?原因很简单,我们吃肉的胃口已经使得祖先创造的产肉方式难以为继。

    过去50年中,人类食肉量增长了五倍。今后50年中,食肉量预计还要翻一番。为了获得肉,全球70%的农业生产能力已经用于畜牧业。

    这些牲畜占用的不仅是耕地、粮食、水源。牲畜还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者之一。一头牛一年平均排放100公斤的甲烷(methane), 相当于一辆家用轿车一年的废气排放。

    想吃多少造多少,想吃什么肉造什么肉

    人工“种”肉,效率不可同日而语。牛津大学的研究小组推算,从10个干细胞开始,可以在两个月内生产出5万吨肉。与人工饲养家畜产肉相比,能源消耗少60%, 占用土地少98%,温室气体排放少95%。

    当然,要达到工业化生产水平,还需要许多技术难点要攻克。人工肉可以在生物意义上与动物肉没有区别,但要在色香味、质感口感上与“真肉”没有区别,其挑战不亚于实现人工造肉本身。

    但是,伯斯特教授说,一旦掌握了人工造肉的原则,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了。他相信,在10-20年的时间内,人工肉将端上人们的餐桌。

    人工造肉另一个巨大的优势,伯斯特教授说,是它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精确的控制,可以“设计”它的营养成分,使它更有益健康。比如,可以加大肉中对人体有益的脂肪酸的成分。

    而且,因为它来自于动物的干细胞,人们有一天也可以品尝珍稀动物的肉。伯斯特教授说,理论上说,想吃熊猫肉就可以吃熊猫肉。

    吃人造肉还是吃素

    先别浮想联翩的琢磨熊猫肉的味道。人工造肉每一个环节可以人工控制,同时意味着每一个环节都有出错的可能,每一个错误都可能是灾难性的。

    加拿大的分子生物学家斯提利博士(Dr David Steele)说,且不论别的,要防止人工合成的肉腐烂,就需要大量的抗生素和抗霉菌素。

    其实,要减轻人类吃肉的胃口对地球的压力,有一个更简单有效、立竿见影且不需要任何投资的办法:吃素。

    如果不吃肉活不下去,至少可以少吃肉。世界一些城市中方兴未艾的“无肉日”就是一个开端。

    否则,人类可能天天面临“无肉日”,只能等着吃人造肉了。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