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台灣的民進黨_資訊_PERCENT (WEB) - 發布 - 掌握 - 您對時事的觀點

資訊內容

放棄台灣的民進黨

發佈時間: 2007-3-21 12:37    作者: 黃哲斌    信息來源: 中時電子報
字體:        | 上一篇 下一篇 | 列印
     今天,民進黨中常委黃慶林將在民進黨中執會上,提案要求召開臨時全國黨代表大會,修改提名條例,總統及區域立委初選將從「民調七成、黨員投票三成」,改為各佔五成、不分區立委初選提名,更修改為「百分之百由黨員投票決定」。
     萬一成真,民進黨不分區立委的榜首會是誰?2004年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初選的黨員投票,或許能讓我們偷瞄一下答案:     第一名薛凌(2萬9783票)、第二名邱永仁(泛美麗島系,2萬7185票)、第三名蔡煌瑯(正義連線,2萬6314票)。
     你是否聽見某種諷刺弔詭的笑聲?不分區立委的設置精神,原本鼓勵政黨提名富具清望或資歷、卻缺乏選舉金脈或人脈的專業者,讓民間的聲音進入立法機構,讓專業的觀點制衡政治交換,作為台灣選舉制度漸趨庸俗的制度設計。
     然而,區域立委的遊戲規則,日益入侵不分區立委的提名機制,人頭黨員、結盟換票、賄選傳聞…不分區立委初選,形同是一場微縮版本的立委選戰。
     因此,民進黨為稀釋人頭大戶的影響力,才剛把不分區立委初選的民調及黨員投票權重,由上屆的五比五改為六比四、區域立委則從五比五改為七比三,如今黨內又傳出翻盤的聲浪,甚至不排除在中執會動用表決。
     無論此案是否通過,加上「排藍民調」的爭議未休,都尖刻對應民進黨近幾年的發展困境,甚至反映台灣未來的政治危機。
     民進黨從反對黨起家,原本善於掌握民間氣氛、社會向背,並冶融為政治口號與選舉策略;民進黨尤擅長在維持理想基調的前提下,因應時勢調整路線及論述,以擴大社會支持與選舉版塊,「台灣主權獨立論」、「政黨大和解」都是爭取中間民眾支持的論述,也一定程度改變了台灣政局的走向,陳水扁兩千年大選的「新中間路線」,更明顯希望追求最大公約數,穩定政治生態。
     但民進黨自從執政以來,幾已棄守擴大社會支持的論述方針,不但回頭與台聯爭搶深綠版塊,當黨內菁英紛紛陷入醜聞風暴,更退縮到全黨急進路線,不但放棄執政黨縫合社會裂痕的責任,反而以拆解歷史敘事與歷史建築為唯一方略,「去蔣」、「去中」成為當季流行款,「保皇黨」彷彿是一種勳章,黨內巨頭因為大選初賽權而唯諾應和、實力派系因立委提名而噤聲消音。
     終究,民進黨內化為一個勇於激鬥、懼於反省、更昧於社會事實的黨,他們打下了政權,卻放棄了台灣,一個可能更好、更開朗、更精敏進取的台灣。     或許,身為反對黨的國親陣營要負些許責任;但更重要的是民進黨陷入「集體愚昧」的退縮性格,從初選提名與排藍民調的背後思維,都隱喻一條更激進、更封閉的政治路線。
     此一氛圍,也是台灣政治的最大危機。
     「藍綠板塊極化」、「理性討論空間消逝」、「中間選民漸趨冷漠」是台灣近十年最嚴重的政治趨勢,並已反應在投票率急速下滑(同一等級選舉,驟降約一成五)、議題與願景的缺乏、政治溝通的無效等面向。
     尤讓人憂心的是,一旦中間選民放棄投票,當選舉失去調整政治及社會路線的功能,政治人物為了求生,「類三寶」的激越聲浪及主張,勢必益為高漲,藍綠兩端衝撞益為劇烈醜惡,溫和多數的中間選民益為厭惡政治,台灣將深陷於尖銳嘈雜卻又一事無成的負面迴圈。
     這是悲觀的預言,也民進黨內部小氣候隱隱醞釀的大氣候預報。但願我錯了,但願我們能看見一個不放棄台灣的民進黨,一個願意積極整合社會歧見、樂觀迎接時代的執政黨。

TAG: 民進黨

查看全部評論(0)我來說兩句

評分: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