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蒞臨 張氏《簿絡閤》 部分資訊需要家族成員或加入好友等級審核!
  • 百家姓的由來

    2000-01-01 08:20:18

         「姓氏」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詞,但在秦漢以前,姓和氏有明顯的區別。姓源於母系社會,同一個姓表示同一個母系的血緣關係。中國最早的姓,大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媯,嬴等,表示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傳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產生則在姓之後,是按父系來標識血緣關係的結果,這只能在父權家長制確立時才有可能。因此,當我們讀到「黃帝軒轅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薑姓」時,可以明白,中華民族共同始祖炎黃二帝原分屬兩個按母系血緣關係組織起來的部落或部落聯盟,一姓薑,一姓姬,而他們又分別擁有表示自己父權家長制首領的氏稱;列山,軒轅。姓和氏有嚴格區別又同時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權制已讓位於父權制,但母系社會的影響還存在,這種影響一直到春秋戰國以後才逐漸消亡。 

         《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錢塘(杭州)的一個書生所編撰的蒙學讀物,將常見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韻文,像一首四言詩,便與誦讀和記憶,因此,流傳至今,影響極深。《百家姓》本來收集四百一十一個經贈補到五百零四個姓,其中單因姓四百四十四個,複姓六十個。

    人才疏學淺!望請各位先進長輩多多指正!

    以上參考了許多相關資料均如雷同,

    最後節錄了greatchinese網的一小部份作為參考。

  • 張氏的由來

    2000-01-01 07:32:58

    歷史來源

    「張」源出 ;

    一 ; 出自「姬」姓,據《通誌.氏族略.以字為氏》所載,張氏,世代仕晉,晉分為三,又世代仕韓,後漸成望族。

    二 ; 改姓,三國魏張遼原姓「聶」,改姓「張」。又三國蜀諸葛亮賜南蠻酋長龍祐那為「張」氏。

    三 ; 「張」氏自漢代以後,人數漸多,與當時道教的興起與流行有關。道教自稱源與黃帝,而盛行「黃帝賜姓張氏」的說法,道教領袖如張角,張魯等。

    四 ; 據《元和姓纂》云 ﹔「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孤星,始製弓矢,主祀張星,因姓張氏」。

     

    本人才疏學淺!望請各位先進長輩多多指正!

    以上參考了許多相關資料均如雷同,

    最後節錄了greatchinese網的一小部份作為參考。

  • 張氏 歷史記載的名人

    2000-01-01 08:28:57

    歷史名人 張儀 (前?~309)

    戰國時魏人。相秦惠王,以連橫之策遊說六國,使六國背叛縱約以事秦。惠王卒,六國復合縱以背秦,群臣讒之,乃去秦而為魏相,一年後卒。

    張良   (前   ? - 前  186)

    字子房。漢初名臣。本是韓國公子,秦滅韓,良欲為覬齁仇,乃使人擊始皇於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隱於下邳,而受太公兵法於圯上老人。後為高祖策畫定天下,封留侯,晚好黃老,學辟穀之術。卒諡文成。

    張道陵  (34~155)

    道教的真正創教者,本名陵,東漢沛國(今安徽省宿縣西北)人。以符水禁咒法惑人,從學者須出五斗米,故世稱五斗米道。亦稱為張天師。

    張飛  (?~271)

    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國蜀漢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少與關羽俱事劉備,號萬人敵。官至車騎將軍,封西鄉侯。劉備伐吳,飛率兵會合,出兵前為部下所殺。諡桓。

    張麗華

    南朝陳後主妃,神采豔麗,聰慧強記,後主常抱置膝上,共商軍國大事。國亡,與後主俱入井,隋軍擒而斬之。後祀奉為十月芙蓉花神。

    張果老

    張居正(1525~1582)

    字叔大,號太岳,明江陵人。穆宗時入閣,神宗時為首輔,綜核名實,信賞必罰,整飭紀綱,推行一條鞭法,為相十年,海內稱治。卒諡文忠。著有太岳集、帝鑑圖說等。

    張騫 (?~前114)

    字子文,西漢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武帝時以軍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將,出使烏孫,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諸國方與漢交通,使漢朝能與中亞交流,並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兩條通路,引進優良馬種、葡萄及苜蓿等。

    張旭

    字伯高,唐代吳(今江蘇蘇州)人,生卒年不詳。為著名書法家,以草書最為知名,有草聖之稱。其書法逸勢奇狀,連綿迴繞,具有新風格。與李白歌詩、裴旻劍舞並稱三絕。相傳他往往大醉後呼喊狂走,揮灑落筆,有時以髮濡墨而書,故世稱為張顛、書顛。

    張士誠 (1321~1367)

    小字九四,元朝泰州(今江蘇省泰縣)人。元末群雄之一。本從事運鹽業,後據吳中,自稱吳王,後為明將徐達、常遇春所擒,自殺身亡。

    張三豐

    生卒年不詳。宋武當道士,所創太極拳術,聞名當時,其法傳於後世,稱內家拳,又稱武當派。或作張三峰。(2) 名全,一名君寶,號三丰,明朝遼東懿州(今黑山縣境)人,生卒年不詳。因其不修邊幅,又稱張邋遢。史稱其辟穀數月不飢,事能前知,太祖成祖求之,皆不得,英宗時贈為通微顯化真人。

    張作霖(1875~1928)

    字雨亭,奉天海城人。民國官至東三省巡閱使,握三省軍政大權,為奉系領袖。兩次直奉戰爭,先敗後勝。民國十六年稱大元帥,在北京組政府。十七年因國民革命軍進抵河北,軍事失利,退回關外,至皇姑屯被日軍炸傷,未幾傷重而亡。

    地望分布 河南青河郡,河南南陽郡,江蘇吳郡,甘肅安定郡,甘肅敦煌郡,甘肅武威郡,河北范陽郡。

     

    本人才疏學淺!望請各位先進長輩多多指正!

    以上參考了許多相關資料均如雷同,

    最後節錄了greatchinese網的一小部份作為參考。

  • 「阿其那」,「塞思黑」 *

    2016-04-10 08:12:53





    雍正皇帝胤禛在即位後的頭幾年裡並不舒坦。以胤禩、胤禟為首的皇兄皇弟們,不斷的攻擊他的「新政」,窺覷他的「皇帝寶座」,甚至密謀「逼宮」,試圖脅迫他下台。雍正在粉碎了這場政治陰謀後,決心對胤禩、胤禟進行嚴厲打擊。一方面下令革去他們的「黃帶子」,「削籍離宗」;另一方面命令他們「更改舊名」,把胤禩和胤禟分別叫做「阿其那」和「塞思黑」。

    對於這兩個聽起來感覺不太雅的「綽號」,不少文獻資料上解釋為「狗」和「豬」的意思,這讓人感到有些疑惑和納悶。儘管雍正皇帝的薄情寡恩和兇狠殘暴是出了名的,對付胤禩、胤禟這兩個令他深惡痛絕的弟弟,他完全可以用一些比狗和豬更加不堪入耳、令人作嘔的名字來羞辱他們,甚至可以殺了他們,但決不會把自己同父異母的「同脈兄弟」稱為狗和豬,如果這樣,康熙皇帝是什麼?雍正皇帝自己又是什麼呢?這豈不是自己罵自己!顯然,這是誤解。

    出現這種荒謬解釋的的根源在於不少滿文研究者錯誤的將「阿其那」的滿文誤作為「acina」,將「塞思黑」的滿文誤作為「seche」。「acina」和「seche」都是滿族口語,前者的意思是把人像狗一樣厭惡的趕走,而後者則是把一個人比作野公豬用其長牙傷人的意思。正是因為出現這兩個錯誤,時間一長,才有了「阿其那」和「塞思黑」是狗和豬的訛言。

    其實,「acina」和「seche」作為滿族口語,並不見於滿文版的《清實錄》中,而「akina」和「seshe」卻屢見不鮮。在雍正四年(1726年)五月十七怒斥胤禩、胤禟的上諭中,「akina」出現28次,「seshe」出現10次。可見,「阿其那」和「塞思黑」的滿文應分別為「akina」和「seshe」,而不是「acina」和「seche」。

    「akina」作為人名,應該源於「akiyan」,意思為「夾冰魚」。胤禩被逼自己改名為「阿其那」,是因為他承認自己在儲位之爭中已徹底失敗,如今身不由己、萬念俱灰,就像是一條死魚,一條俎上之魚,也只有任憑雍正處置的份了。「seshe」源於「seshembi」,有「討厭」的意思,是指痴肥臃腫、嬌柔妄作、粗率狂謬、卑污無恥的人。雍正讓人為胤禟改名為「塞思黑」,既符合胤禟的體貌特徵,也符合胤禟在奪嫡鬥爭失敗後被雍正討厭的政敵身份。

    雍正在下令胤禩、胤禟改名的同時,同時讓他們也為自己的兒子們改名。胤禩把兒子弘旺改名為「菩薩保」(佛教化名字,雖無貶意,但因去除『弘』字輩,有如貶為庶民)。胤禟則把八個兒子分別改名為「拂希琿(下賤的)」、「佛楚琿(行事醜陋的)」、「烏比雅達(討厭的)」、「額依默得(討人嫌的)」、「海拉坎(很可惜的)」、「董奇(愚鈍的)」、「杜希賢(渾濁的)」、「額依渾(愚昧的)」。這些名字的更改,幾乎是與胤禩、胤禟改名發生在同一時間和環境,也可以從另一個側面來證明「阿其那」和「塞思黑」雖然有貶低的意思,但決不是像狗和豬一樣的「惡名」。

    勒令胤禩和胤禟改名為「阿其那」和「塞思黑」,固然是雍正出於對他們的憤怒和厭恨,是雍正作為皇帝鞏固皇權統治、打擊政治敵人的一種手段。不過,雍正的這種做法並不夠高明,因為違反了「士可殺不可辱」的原則,所以引起了不少世人對雍正在人格、人性方面的醜化和扭曲。

    雍正四年,胤禟、胤禩被迫改名的同年八月和九月,這對難弟難兄,因為經受不住精神和肉體上的折磨,先後中年夭逝。雍正晚年曾多次對兒子弘曆提及此事,對胤禩、胤禟的遭遇表示出了後悔之意,並期待弘曆將來能夠予以修正。
    雍正暴薨,弘曆即位後,於同年臘月初九下令,將他的八叔胤禩、九叔胤禟恢復原名,與其子孫一併賞給「紅帶子」,歸入宗室籍中,收入皇室族譜《玉碟》。這樣做,一者為胤禩、胤禟恢復了原名,二者替父親雍正送了人情,再者自己也樹立了仁德的賢君形象,豈不三全其美。

    (劉秉光)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istory/bxr38o.html



  • 雲南發現新人種 1.4萬年前馬鹿洞人 *

    2015-12-19 15:50:00

    (中央社台北19日電)對一根神秘人腿骨化石數年研究後,中國大陸和澳洲古人類學家發現全新人種-1.4萬年前生活在大陸雲南蒙自的「馬鹿洞人」,屬於晚期智人。

    中國網和新華網報導,國際知名學術線上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於美國當地時間17日發表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國西南晚更新世與古老型人類有密切關係的人類股骨」。

    這一發現肯定了馬鹿洞遺址存在全新的古老型人類種群。

    對雲南蒙自馬鹿洞人類股骨的最新研究顯示,雖然距今1萬4000年左右,特徵卻與最古老的人類極其相似,且可能與早期現代人共存在同一區域。

    新華網引述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吉學平表示,研究團隊曾於2012年發表在雲南、廣西地區發現4具石器時代人類化石的消息,認為從雲南蒙自馬鹿洞人頭骨形態上看,推測具有10萬年以上的人類體質特徵,認為是此前從未在人類進化史中出現過的全新人種。

    吉學平表示,在這一新發現前,大家曾以為現代人,即智人獨占東亞大陸,沒想到曾有其他和現代人不同的人種也曾生活在這片大陸上,只是血脈由於種種原因消失於無形。

    如今,考古人類學家把這些在人類歷史上「失蹤」的全新人種重新置於時間座標上。新發現的雲南蒙自馬鹿洞人的股骨特徵顯示比頭骨更原始,展現出「高度獨特」、混合了現代人和古老型人類的特性。由於發現大量大型鹿類動物與他們共生,因此命名「馬鹿洞人」。

    吉學平表示,青藏高原隆升在東南緣形成的獨特古氣候和古環境可能為史前人類的多樣性提供一個避難所。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