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曆

欄目分類

統計信息

  • 訪問量:1973
  • 日誌數:8
  • 圖片數:2
  • 書籤數:8
  • 建立時間:2006-11-05
  • 更新時間:2007-05-21

最新評論

RSS訂閱

  • RSS 2.0

分心不是我的錯~~剪貼自:金石堂

2006-11-08 23:22:25 / 天氣: 晴朗 / 心情: 高興

三年前,台北馬偕兒童身心科醫師臧汝芬也針對台北某國小進行研究發現,該校1000名學童中,有84位過動兒。可是,學校輔導室只有10個過動兒登記在案,等於有74位過動兒沒被找出來,沒有人知道他們會成長得多麼辛苦,臧汝芬醫師說。
父母會覺得,這小孩身體就像裝了個馬達。從早上一睜開眼,他就呈現忙碌狀態,爬上爬下,手腳動個不停,咬手指,走路愛摸牆壁,隨便碰一下也好,才覺得舒服。
這個孩子從小就令人不放心,沒人盯著,事情就做不完。功課寫沒兩個字,就開始玩鉛筆、找人講話、起身離開喝水、上廁所,摸上個把鐘頭,功課還是沒寫完。
學校老師經常抱怨,為什麼小孩上課總是不專心,愛講話,不能乖乖坐好,容易和別的小朋友爭吵、打架,很不合群。
其實,這個孩子不是缺乏管教,也不是天生的劣根性,而是大腦神經通道出了問題,導致他特別容易有分心、衝動和過動的行為。
對過動兒來說,專心是件很困難的事。他的注意力不是沒有,而是發展比較慢,像7歲的過動兒,可能注意力只有5歲。
過動兒上課非常辛苦,他無法對準焦距,聚焦到老師的上課內容,而是外界所有刺激進入大腦,每個訊息都是同等重要,不知道哪些訊息要多放些心神處理,哪些訊息是不用理會的。
不只是黑板上的ㄅ、ㄆ、ㄇ,他還會注意到黑板乾不乾淨,地上剛有隻蟑螂爬過,電風扇轉動的聲音,外面樹影搖晃。每個刺激進來,他都回應,不時冒出和上課內容無關的話,「老師,校長來了」、「老師,他沒穿襪子」等等。
好不容易,這孩子焦距對準了老師說的話,偏偏只能聽上三、五分鐘,心思很快又飛掉,開始想別的事情,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等上了小學三、四年級,他上課就像頂著大石頭,屁股有蟲爬,手腳也很癢,課聽不進去,老師特別盯他,下了課,也沒有同學跟他玩,他開始不想上學。
和上述衝動型過動兒不同,還有另一類屬於不專心型的過動兒。他們總是安安靜靜,躲在自己的世界,上課老愛看窗外,整天在作白日夢,跟同學處得不錯,只是功課不好,忘東忘西,父母只覺得這孩子很麻煩。
等到國、高中,這孩子讀得愈來愈辛苦,功課明顯退步,常覺得「有讀進不去」,讀了好多遍但不知道讀到哪裡去,變得自卑,對自己沒有信心。

一場混亂長大
隨著年紀增長,以往手腳動個不停的過動行為會先不見,課堂上只感到坐不住,注意力也會隨年齡成熟,能夠持續比較久。
但是,過動兒不只是專不專心和過動的問題,也不代表長大了就好,他們通常伴隨其他問題,在睡眠、學習、情緒方面發生障礙。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黃玉書說,針對國內100位過動兒的研究發現,他們發生入睡困難、週期性腳抽動、打鼾等症狀的比例極高,很難深睡,睡眠品質很差。
到底是晚上睡不好,導致白天躁動不安、無法專心;還是過動兒腦部結構出錯,影響睡眠;治療了睡眠障礙,會不會就能改善過動,目前醫界尚未有定論,仍需進一步研究。
過動兒的智力不見得會比較低,但他們在智商和學習成就上容易出現很大的落差,發生學習障礙的機會是非過動兒的3~5倍。
約20~30%的過動兒,至少有一種學障,如數學、閱讀或寫字。他們很努力,但寫不來、記不來,寫國字常會左右部首顛倒、同音異字或漏筆畫。
過動兒也比其他孩子容易焦慮、沮喪和情緒不穩,往後在青少年或成人,半數會伴隨出現一種或合併兩三種的心理疾病。其中,7成是焦慮、憂慮症;30~50%會發展出對立性反抗行為,易怒、愛頂嘴、把錯誤歸咎於別人、逞口舌之快,嚴重的甚至出現反社會行為,如撒謊、偷竊、打架、嗑藥或其他犯罪行為。
及早發現,改寫人生
每個過動兒家長都會問,「我孩子看電視、打電玩都很專心,怎麼可能注意力有問題?」
林口長庚兒童心智科主任張學岭說,電視、電玩遊戲靠的是聲光刺激、立即反應,需要的注意力很短。看電視,他會一直轉台,坐在電視前30分鐘,也說不出看了什麼完整內容。打電玩,特別是格鬥遊戲,主角20、30秒一下就死了,他總是不斷重來。
她進一步指出,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注意力發展,讓孩子自己知道幾點該做什麼,規律生活是第一步。
當孩子正在玩積木,大人就喊他去洗澡;當孩子洗澡洗得很高興,又急忙叫他快來吃飯,這樣任意打亂孩子生活步調,反而破壞孩子的注意力發展。
至於到何種程度才算過動?過動兒衝動、不專心的行為,是從小就有,而且在兩種以上的場合都會發生。
有的孩子在家裡好動,但在出外作客、幼稚園等場合,反而安靜得很。這時,要考慮的就不是過動症,而是家裡環境會不會太小,孩子沒地方發洩精力,或是父母限制太多,小朋友老是觸犯規矩,使他看起來像靜不下來。
不過,過動症的診斷,需由精神科醫師透過和父母、兒童的訪談,做相關注意力測驗、量表,仔細評估。
最重要的是,及早關心孩子注意力發展。在孩子被貼上不聽話的標籤之前,及早發現,為過動兒安排適合的環境長大,這是大人應盡的責任。

TAG: 新聞出版

我來說兩句

(可選)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