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分享] 台北市立動物園首次人工育雛褐林鴞
本帖已經被作者加入個人空間
ZOO
一級會員
Rank: 2


UID 45
精華 0
積分 450
帖子 78
威望 0
P幣 171 $
經驗 201 點
閱讀權限 20
註冊 2000-5-1
來自 趴趴~走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7-7-21 21:47  資料  個人空間  主頁 短消息  加為好友 
台北市立動物園首次人工育雛褐林鴞

[attach]1482[/attach]

台北市立動物園採人工孵化的褐林鴞寶寶,出生滿1個月又19天囉!研究人員透過蛋殼上殘留的血液進行化驗,鑑定出牠的性別是男生。在三位專責保育員輪番接力、悉心照顧下,小寶寶的體重由剛出生時的39公克,快速增加到約650公克,原本細細的雙腳發育得非常強壯,在尖爪的輔助下,已經可以牢牢地自行站在木樁上;雙翅也長出褐色的飛羽。


白天的時候動物園保育員會讓小寶寶離開育雛箱到處走動,增加活動量,瞧牠踏出穩健的步伐,時而轉動頭部或拍拍雙翅伸伸懶腰的可愛模樣,保育員們的心情就跟看著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長大般,感到十分驕傲和欣慰呢!


31歲的褐林鴞爸爸「ㄎㄎ」是動物園資深動物代表之一,原本形單影隻、孤家寡人的牠非常地寂寞;2004年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將參與林務局野生動物救傷收容計畫收置的雌性個體「寶咖咖」轉介到動物園定居,於2013年時總算讓「ㄎㄎ」及「寶咖咖」配對成功。


褐林鴞是台灣貓頭鷹家族中,體型僅次於黃魚鴞的大型貓頭鷹,由於其個性機警,行蹤向來神秘,學者們對於這類大型猛禽不太有機會進行深入的研究,因此目前對於牠們野外族群的分布和生態習性等了解十分有限。所以當拾獲褐林鴞的「棄蛋」同時,負責孵化及人工育雛的保育員們,就開始分頭研究照養方式,並透過電子郵件與日本的猛禽專家們進行經驗交流;而在「棄蛋」的人工孵化期間,保育員也必須定期照檢記錄胚胎的發育狀況,這些出生前的準備工作,是不是也跟人類懷孕生產的過程有異曲同工之處呢!?


 [attach]1483[/attach]

褐林鴞的公母鳥在外觀上不易分辯,研究顯示目前全世界大部分的貓頭鷹,雌鳥在體型上會長的比雄鳥大,科學家稱這種現象為「逆雌雄二型性」RSD(Reversed Sexual Size Dimorphism),推論體型上的差異是為了因應育雛時的分工而演化的結果,孵化的初期通常是由鳥爸爸負責捕捉獵物帶回巢中,交由鳥媽媽用尖銳的喙將獵物撕成小塊小塊餵給雛鳥,等到雛鳥長大些,鳥媽媽才會共同加入捕捉獵物的行列,因此當公鳥的體型小較輕盈時有利於飛行;而母鳥的體型大能囤積較多的能量有助於孵蛋及育雛。


由於台北市立動物園是第一次以人工育雛的方式照養褐林鴞寶寶,保育員們都繃緊神經、全力以赴,初期維持每日定時定量餵食3餐的頻率,保育員必須早早進辦公室準備一整天的食材,到了晚餐時段,為了縮短與下一餐的間隔,還特地延遲下班的時間,從容地將小寶寶餵飽,確認一切安全無虞之後才敢回家,直到褐林鴞寶寶滿月前,才改為1天餵食2餐,並開始逐步訓練雛鳥自行覓食。回到家裡還是會牽腸掛肚的無法安睡,一心盼著趕快天亮去上班,然後親眼確認小寶寶好好的待在保溫箱中睡覺…,焦躁不安的情緒波動,就像家中小孩到了該上學的階段,許多的爸爸媽媽在這段時期都曾經歷過的「分離焦慮症」,保育員們這些症狀恐怕得隨著雛鳥長大獨立之後,才會自然痊癒了!

 

http://www.taiwanhot.net/?p=477387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引用 回復 頂部
 

查看積分策略說明快速回復主題
 選項 標題 Smilies
禁用 URL 識別
禁用 Smilies
禁用 論壇代碼
使用個人簽名
接收新回復郵件通知
內容





當前時區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11-25 22:40

Powered by Discuz! 5.5.0  © 2007
Processed in 0.029949 second(s), 6 queries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PERCENT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