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8日之後的美國,不可能再是「一切如常」
作者:葉鵬飛(新加坡媒體資深評論員) Web Only
11月8日的美國總統選舉,很可能會被歷史記載爲「美國治下和平」(Pax Americana)存續的大事件。無論是民主黨的希拉蕊或是共和黨的川普上臺,美國的全球外交策略,恐怕都不能不發生巨大的改變。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9243#sthash.GzL8MVvS.dpuf
作者:葉鵬飛(新加坡媒體資深評論員) Web Only
11月8日的美國總統選舉,很可能會被歷史記載爲「美國治下和平」(Pax Americana)存續的大事件。無論是民主黨的希拉蕊或是共和黨的川普上臺,美國的全球外交策略,恐怕都不能不發生巨大的改變。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9243#sthash.GzL8MVvS.dpuf
作者:葉鵬飛(新加坡媒體資深評論員) 2016-11-08 Web
11月8日的美國總統選舉,很可能會被歷史記載爲「美國治下和平」(Pax Americana)存續的大事件。無論是民主黨的希拉蕊或是共和黨的川普上臺,美國的全球外交策略,恐怕都不能不發生巨大的改變。
這個改變無疑將對世界地緣政治格局,産生深遠的影響,甚至是决定東亞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基本和平環境,能否維持的關鍵。
這場大選的「歷史性意義」,在美國國內的輿論已經日益呈現出來。
標榜中立無黨派的《大西洋月刊》 史上第3次表態
歷史悠久、備受尊重的美國《大西洋月刊》在投票日前出版的11月號,就罕見地以社論方式爲希拉蕊背書。
標榜中立無黨派的月刊表示,這是他們有史以來第3次支持特定總統候選人。第一次是在南北戰爭前夕的1860年,支持共和黨的林肯,第二次是在民權運動風起雲湧的1964年,支持民主黨的詹森(Lyndon Johnson)。社論批評,川普是美國立國227年以來最危險和不稱職的候選人,美國選民必須出於捍衛美國民主的神聖理由,投票給他的對手。
2016年選舉的特殊歷史性,也在於其巨大的不確定性。
位於華盛頓的美利堅大學歷史教授利希特曼(Allan Lichtman)自1984年以來,每一次都準確預測美國總統選舉結果。他所根據的是一套總結自1860年到1980年的總統選舉成績,有13項指標的是非題,包括經濟狀況、現任總統的外交成敗、候選人個人魅力、第三黨的挑戰等。如果有六題或以上的答案為「否」,則現任總統所屬政黨的候選人將敗選。預測表明川普將勝出。但利希特曼也表示,由於本届選舉巨大的顛覆性,他不排除這套預測模式可能失靈。
這場總統選舉至今的基調,反映的是美國民意的嚴重對立,特別是基層民眾對華盛頓政治精英無以復加的厭惡。
希拉蕊的勝選卻未必代表美國民主的勝利
牛津大學政治學者奇斯曼(Nic Cheeseman)在11月3日撰文稱,川普的勝利固然將産生衆多負面影響,希拉蕊的勝選卻未必代表美國民主的勝利。各種跡象表明,選舉已經導致雙方陣營的支持者勢同水火,社會嚴重撕裂且不易痊愈。
奇斯曼說,「民主仰賴精英與普羅大衆共同支持一套原則,例如相互尊重、守法,以及就算敗選也願意守護政治體制,川普的敗選不會強化這些價值。對於川普當選總統的負面效應的分析,因而抓不到重點:美國民主很可能在11月8日受挫,無論誰贏。」
換言之,2016年11月8日之後的美國政治,不可能再是「一切如常」(business as usual)。就算希拉蕊當選,她也勢必面對敵對陣營從國會到基層的全面抵制和掣肘。
如果說「外交是內政的延續」,這就同樣意味著,無論誰當選,美國的外交政策的必然改變,這將衝擊既有的以美國實力爲基礎的全球地緣政治。對於在「美國治下和平」發展繁榮了數十年的東亞地區,這個後果無疑是嚴峻的。
TPP還玩得下去嗎?
就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爲例,原本支持的希拉蕊面對黨內左派勢力的進逼,已經公開表示保留,更遑論要重新談判所有自貿協定的川普了。同樣的,面對强烈的民粹主義聲浪,連一向主張自由貿易的共和黨主流也卻步了,美國國會因此也很難會通過TPP。
TPP是美國「重返亞洲」大戰略的基石,一旦基石不再,自然地動山搖。《時代雜誌》10月26日刊登對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專訪,他指出,TPP的難産會讓美國在世界很多國家眼中的地位不保。「你說要戰略再平衡,你說要發展關係。你可以調遣航空母艦。但航母所維護的又是什麼?這必須是更深入的經濟和廣泛的關係。」
沒有了TPP,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會失去公信力。東亞,特別是東南亞的小國,必然被迫重新評估既有的外交政策假設,調整在中美之間的位置。
不僅東亞小國必須見風使舵,與美國對弈的中國、發展核武阻嚇美國以自保的北韓、美國的盟友日本、南韓、澳大利亞等,同樣也會在新形勢下調整自身的外交姿態。
崛起中國會填補美國的空缺嗎?
其中又以崛起的中國最讓人關注。地緣政治本就是個持續的動態平衡過程,所出現的任何權力真空,必然會被填補。無論各方的主觀意願為何,美國在本地區的猶疑或收縮,對中國就是機會。無論這個進退之間,是否出現誤判的危機或意外,東亞的整體局勢必然要呈現結構性的改變。
其中的挑戰不言而喻,特別是中國正處於經濟轉型的艱難時期,社會維權事件多發,港臺和疆藏的自治訴求,北京於政治上的集權,打破了過去所形成的慣例,都對中國的發展增添了變數。這個內部改變的過程原本就不易平順,再加上外部的「美國治下和平」的異動,愈發爲東亞和平大局添加壓力。
中短期內,東亞各國的政策調整必然會打破既有的均衡,就算美國國會在新總統上任的第一個期中選舉後,終於通過了TPP,華盛頓屆時可能會發現,「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長期而言,日本與南韓是否會繼續相信美國的「核保護傘」,而維持其國防政策,都是不能不嚴肅思考的問題。
美國民主制度自我糾錯和修補的能力,使得其一再克服且超越內外挑戰。美國人常說,那些押注美國失敗的人,最終一定賠錢。
2016年11月8日的這一場豪賭,山姆大叔不知道是否手氣依然?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9243#sthash.GzL8MVvS.dpuf
這個改變無疑將對世界地緣政治格局,産生深遠的影響,甚至是决定東亞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基本和平環境,能否維持的關鍵。
這場大選的「歷史性意義」,在美國國內的輿論已經日益呈現出來。
標榜中立無黨派的《大西洋月刊》 史上第3次表態
歷史悠久、備受尊重的美國《大西洋月刊》在投票日前出版的11月號,就罕見地以社論方式爲希拉蕊背書。
標榜中立無黨派的月刊表示,這是他們有史以來第3次支持特定總統候選人。第一次是在南北戰爭前夕的1860年,支持共和黨的林肯,第二次是在民權運動風起雲湧的1964年,支持民主黨的詹森(Lyndon Johnson)。社論批評,川普是美國立國227年以來最危險和不稱職的候選人,美國選民必須出於捍衛美國民主的神聖理由,投票給他的對手。
2016年選舉的特殊歷史性,也在於其巨大的不確定性。
位於華盛頓的美利堅大學歷史教授利希特曼(Allan Lichtman)自1984年以來,每一次都準確預測美國總統選舉結果。他所根據的是一套總結自1860年到1980年的總統選舉成績,有13項指標的是非題,包括經濟狀況、現任總統的外交成敗、候選人個人魅力、第三黨的挑戰等。如果有六題或以上的答案為「否」,則現任總統所屬政黨的候選人將敗選。預測表明川普將勝出。但利希特曼也表示,由於本届選舉巨大的顛覆性,他不排除這套預測模式可能失靈。
這場總統選舉至今的基調,反映的是美國民意的嚴重對立,特別是基層民眾對華盛頓政治精英無以復加的厭惡。
希拉蕊的勝選卻未必代表美國民主的勝利
牛津大學政治學者奇斯曼(Nic Cheeseman)在11月3日撰文稱,川普的勝利固然將産生衆多負面影響,希拉蕊的勝選卻未必代表美國民主的勝利。各種跡象表明,選舉已經導致雙方陣營的支持者勢同水火,社會嚴重撕裂且不易痊愈。
奇斯曼說,「民主仰賴精英與普羅大衆共同支持一套原則,例如相互尊重、守法,以及就算敗選也願意守護政治體制,川普的敗選不會強化這些價值。對於川普當選總統的負面效應的分析,因而抓不到重點:美國民主很可能在11月8日受挫,無論誰贏。」
換言之,2016年11月8日之後的美國政治,不可能再是「一切如常」(business as usual)。就算希拉蕊當選,她也勢必面對敵對陣營從國會到基層的全面抵制和掣肘。
如果說「外交是內政的延續」,這就同樣意味著,無論誰當選,美國的外交政策的必然改變,這將衝擊既有的以美國實力爲基礎的全球地緣政治。對於在「美國治下和平」發展繁榮了數十年的東亞地區,這個後果無疑是嚴峻的。
TPP還玩得下去嗎?
就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爲例,原本支持的希拉蕊面對黨內左派勢力的進逼,已經公開表示保留,更遑論要重新談判所有自貿協定的川普了。同樣的,面對强烈的民粹主義聲浪,連一向主張自由貿易的共和黨主流也卻步了,美國國會因此也很難會通過TPP。
TPP是美國「重返亞洲」大戰略的基石,一旦基石不再,自然地動山搖。《時代雜誌》10月26日刊登對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專訪,他指出,TPP的難産會讓美國在世界很多國家眼中的地位不保。「你說要戰略再平衡,你說要發展關係。你可以調遣航空母艦。但航母所維護的又是什麼?這必須是更深入的經濟和廣泛的關係。」
沒有了TPP,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會失去公信力。東亞,特別是東南亞的小國,必然被迫重新評估既有的外交政策假設,調整在中美之間的位置。
不僅東亞小國必須見風使舵,與美國對弈的中國、發展核武阻嚇美國以自保的北韓、美國的盟友日本、南韓、澳大利亞等,同樣也會在新形勢下調整自身的外交姿態。
崛起中國會填補美國的空缺嗎?
其中又以崛起的中國最讓人關注。地緣政治本就是個持續的動態平衡過程,所出現的任何權力真空,必然會被填補。無論各方的主觀意願為何,美國在本地區的猶疑或收縮,對中國就是機會。無論這個進退之間,是否出現誤判的危機或意外,東亞的整體局勢必然要呈現結構性的改變。
其中的挑戰不言而喻,特別是中國正處於經濟轉型的艱難時期,社會維權事件多發,港臺和疆藏的自治訴求,北京於政治上的集權,打破了過去所形成的慣例,都對中國的發展增添了變數。這個內部改變的過程原本就不易平順,再加上外部的「美國治下和平」的異動,愈發爲東亞和平大局添加壓力。
中短期內,東亞各國的政策調整必然會打破既有的均衡,就算美國國會在新總統上任的第一個期中選舉後,終於通過了TPP,華盛頓屆時可能會發現,「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長期而言,日本與南韓是否會繼續相信美國的「核保護傘」,而維持其國防政策,都是不能不嚴肅思考的問題。
美國民主制度自我糾錯和修補的能力,使得其一再克服且超越內外挑戰。美國人常說,那些押注美國失敗的人,最終一定賠錢。
2016年11月8日的這一場豪賭,山姆大叔不知道是否手氣依然?
新南北戰爭.........
附件: